成長,進一寸有一寸的歡喜
李笑來老師的專欄開設有一百天了,在上周日的推送中公開向讀者征集一百天來的成長反饋。我剛看完一下涌上了很多經歷和想法,本打算趕快寫上一篇反饋的,但一周以來一直沒能抽出一整塊的安靜時間來。臨到周末,閑了下來,干脆就以此為題,認真寫上一篇關于成長的記錄與心得吧。
時間
今年,在「得到」APP 上我一共陸續(xù)訂閱了好幾個專欄。我所訂閱的這幾個專欄的作者有個共同點,那就是在他們開專欄前,實際我已經讀到過他們的文字了——或者是他們曾經寫過的博客,或者是出版的書。
而訂閱笑來老師的專欄正是因為在年初讀到了他的那本《把時間當作朋友》,正是這本書讓我對時間的看法產生了顛覆性的認識。后來笑來老師七月份再在「得到」開通《通往財富自由之路》的專欄時,我便自然順理成章的訂閱了。
專欄名字似乎暗示著這是一個教你如何追逐財富(錢)的路徑,但它的本質實際在講述如何讓自己變得更有價值,而自身的價值終將轉變?yōu)橐簧呢敻弧F渲械穆窂绞?,一周一篇深度文章講清一個概念,這個概念也許是你已知的舊概念,也可能是你未知的新概念。通過概念的深度剖析認識產生思考,促進認知升級,最終引發(fā)行動改變。我們簡單描述這個過程如下:
概念認識 -> 認知升級 -> 行動改變
上面這個就是真正產生價值的鏈條,但若這條鏈條你走不到最后,是不會發(fā)生作用的。下面我就以「時間」這個概念為例來講講這條鏈條在我身上是怎么發(fā)揮作用的?
早在年初我看完《把時間當作朋友》就開始在思考關于時間這個概念,并寫了一篇在工作十年后關于時間的思考《未來的你才是時間的新歡》。其中有我對于時間這個概念的重新認識,并把這種認識通過寫作的方式輸出來完成了一次系統(tǒng)的認知升級,而且養(yǎng)成了記錄「時間日志」的習慣。
這個過程給我?guī)淼淖畲笫找嬗袃牲c:
- 我對時間的感覺越發(fā)精確
- 碎片化時間逐漸消失
時間日志記錄了一年多以后,每天早上的第一件事,我會記錄下我今天大概要做些什么事,而每件事情大概需要多少時間,在心中基本能估算精確到 5 分鐘級別。每天有了這樣一份時間清單后,基本上碎片化時間的生存空間就被擠壓的無所遁形。只剩下類似吃飯排隊、等車之類的不可預測和避免的碎片化時間,而這些碎片化時間自然可以安排給一些適合碎片化去做的事情,比如:刷朋友圈、看新聞等。
后來,笑來老師的專欄里寫過好幾次與時間有關的概念認識,比如《出售時間的三條鐵律》、《你所擁有的最寶貴的財富是什么?》、《活在當下 vs 活在未來》等。其中給我最大觸動的是:注意力是我們最寶貴的財富,因此我又為此寫過另一篇文章《時間這塊石頭》 ,在文中我以類比方式寫道,要把時